旭日东升山含笑,林海泛波醉清风。时值盛夏,黔西市林泉镇营脚村绿意盎然,山野间经果林郁郁葱葱。看着硕果满枝的脆红李,村党支部书记吕良应高兴不已:“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年底,从江苏打工回来的吕良应在家乡种李子,由于缺乏技术并未成功。第二年,不服输的吕良应经过多方考察学习后,将原来的翠红李品种改良,并扩大规模到亩,于年挂果并获丰收。看到成效后,乡亲们纷纷开始参与种植。
如今,营脚村翠红李种植规模已达余亩,昔日沟壑纵横、土地破碎的山坡变得绿意盎然。山上果园披绿装,山下菜园流翠色,方兴未艾的产业正布满整个村庄。
“山上果园、山下菜园的布局不仅让村庄美起来,更让群众腰包鼓起来。”据吕良应介绍,该村户人,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元,到年达元,实现了从贫困到小康的跨越。
挥绿水青山之大笔,绘就幸福生活新画卷。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两山论”的生动实践正在水西大地上写就华章。
夏日的黔西市化屋村,游客在江面泛舟。 汪瑞梁/摄
乌江上游,六冲河畔,滔滔江水把延绵群山劈成两半,于崖下江边造就了一个美轮美奂的苗家村庄——新仁苗族乡化屋村。
过去的化屋村群山阻隔、险流环绕,交通极为困难刀削斧劈般的悬崖下,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精准扶贫推动下,化屋村迎来了跨越式发展:宽阔的旅游公路修进村子,乡村旅游方兴未艾,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住上好房子,家门口赚票子,久居深山的化屋村人迎着新时代的曙光,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和生态优势走出发展新路子,小康路上步履铿锵。年,化屋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元。今年上半年,该村累计接待游客余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万元。
一江碧水,两岸青山,是化屋村群众致富的“聚宝盆”。每逢周末或节假日,驾驶游船载游客到江面赏景,村民尤荣文兄弟三人每天收入元以上,“这样的日子,不知道比以前好了多少倍!”
守护绿水青山,方得金山银山。在生态建设之路上,黔西一直砥砺奋进,让绿色成为发展宏图中最亮的底色。今年以来,该县完成石漠化治理13.4平方公里、退耕还林1.8万亩、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0.3万亩,落实中央财政森林抚育项目0.5万亩。
在生态建设中,该市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把握重点,努力恢复和扩大森林植被,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使生态与产业相互促进,扎实推进林业的跨越式发展,使绿色生态更好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据了解,为抓好生态环境保护,黔西市以实现森林资源“三保三增三防”为目标,积极构建了市、乡、村三级林长责任体系,确定了2名市级总林长、2名市级副总林长、30名市级林长、名乡镇和村级林长、1名国有林场林长,细化责任层层抓好森林资源保护。
今年来,该市认真开展森林保护“六个严禁”执法专项行动,查处案件10起,执行往年度行政案件13起,核实森林督查图斑81个。办理使用林地手续9件,面积2.公顷,督导落实森林植被恢复费36万余元。
回首上半年,黔西市林下经济发展欣欣向荣,新增经果林2.6万亩,完成林下经济利用森林面积17.67万亩,总产值超过万元,完成率分别为.52%、61.99%。先后打造甘棠镇国储林林下.16亩黄精及食叶草种植、杜鹃街道大兴社区亩林下黄蜀葵和北京菊种植,作为年林下经济示范点。年林下经济完成招商引资项目3个,总投资1.27亿元,目前到位资金0.71亿元。
治理石漠化走出致富路
走进黔西市绿化乡石板井千亩脆红李基地,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果香,漫山遍野果林葱郁,果农正忙着除草疏果。别具风格的民居掩映在绿树丛中,好一幅欣欣向荣的美丽乡村新画卷。
天朗气清的日子,朱德贵和妻子每天一大早就来到林地里,精心地呵护着他家这20来亩的“摇钱树”。人逢喜事精神爽,年近花甲的朱德贵一点也不显老,看上去也就四十多岁的样子,走路干活依旧是虎虎生风的。
“去年虽然遭受了冰雹,产量不是太好,但价钱还可以,每亩维持在三四千块钱的收入,还是有赚头的。”谈到今年的收成,朱德贵轻轻地掂了掂挂满绿宝石般果实的枝条,乐呵呵地说:“今年风调雨顺,产量每株不会低于50斤,保守点按每斤2.5元来估算,总收入至少要超过10万元。”
曾几何时,土地石漠化严重,成了绿化乡群众脱贫致富路上的“绊脚石”和“拦路虎”。为确保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绿化乡以大党建为统领,紧紧围绕“治理石漠化、产业生态化”的理念,不断探索绿色发展的路径,大力发展特色山地高效农业。在“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引领下,以发展富硒脆红李为主导产业,同步种植猕猴桃、刺梨等特色水果为辅,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的生态致富路。
朱德贵是最早一批种植脆红李的农户。年,在返乡创业人士彭勇的带领下,绿化乡石板井的36户村民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建成了亩脆红李基地,带动全乡脆红李种植面积达亩。年,首批种植的脆红李进入了丰产期,绿化乡将生态产业、观光农业和休闲旅游紧紧结合起来,举办了首届“脆红李采摘节”,吸引了2万多名游客前来参观消费,合作社当年创收近50万元,为当地群众创收达余万元。
“乡政府让我们种植脆红李这条路子算是走对了,如果还是按原来的那一套,这石旮旯里抠出来的那几颗苞谷籽填饱肚皮都成问题,哪谈得上过小康生活。”朱德贵的妻子陈永碧很是开心,现在的收入一点也不比在外务工的年轻人少,新建的楼房就在林地旁边,交通方便,空气清新,比城里人安逸多了。
在治理石漠化进程中,绿化乡围绕“管好天然林、发展人工林、培育经济林”的发展思路,采取“项目支持+村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市场链接”的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全力推进生态建设。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发展林下经济,在脆红李林地套种矮秆作物和中药材,实施林下养蜂、养鸡等项目,形成“以短养长、长短结合、循环发展”的产业格局。
曾经的“落脚全是杂草地、放眼尽是石旮旯”的石漠化景象已不复存在,如今的绿化乡真正成了“绿化之乡”,全乡种植脆红李已达1亩、刺梨多亩、猕猴桃多亩,森林覆盖率达62%以上。该乡正持续推进石漠化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奋力谱写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篇章。
绿水青山富乡亲
小暑时节,黔西市花溪乡风和日丽、绿意盎然,81.96平方公里的山峦土地被绿色植被编织的绿毯紧密覆盖,身处其中倍感清新和凉爽。
近年来,当地群众在享受绿水青山馈赠的舒适宜居环境的同时,也不断汲取到好生态带来的“甜头”。
7月8日,依托良好生态植被发展生态养蜂的花溪乡钟山村又迎来了采蜜季。“波美度41.6度,品质佳,快发朋友圈,接订单。”村支书杨文军拿着测量仪检测了新采收的百花蜜后高兴地告诉在采蜜现场的乡村干部和群众,“今后,我们要继续扩大养殖规模,用好满山遍野的各种野花和农作物花这些优质蜜源,让财源滚滚来。”
据了解,今年,钟山村养蜂收入预计在元以上。年以来,生态养蜂产业已累计为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及群众创收20余万元,已成为村里前景可观的甜蜜产业。
生态植被好,到处都是宝;常往山里串,就有“外快”赚。
“山林里的香菇、五倍子都是价值高的好东西,我们身边的林子就是我们老百姓的聚宝盆。”安作村村民王建文夫妇是进山采香菇和中药材能手,天然的鲜香菇每斤价格30至50元,好年景他家靠采香菇和中药材等“山货”就能增收近万元。
据了解,每年类似王建文夫妇靠采“山货”获利上万元的花溪群众就有户以上。
游客在黔西市太来彝族苗族乡方田村李子种植基地采摘李子。翟培声/摄
在进行生态建设,保护绿水青山的过程中,花溪乡群众不断享受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各种惠农政策带来的红利。
挖陇村胡仪林是村里的一名护林员,是国储林项目的亲历者和受益人。
“今年初,我家有3个人参加国储林种植香樟树和藏柏,种树工资收入就有0元,我做护林员每月还有1多元的工资。”胡仪林说,生态建设不仅为乡亲们创造了生态宜居的大好环境,而且还在经济上造福了普通老百姓。
据了解,今年初,挖陇村实施国储林种植项目亩,才1个月左右的时间,仅务工方面就带动70余户群众增收29万元。
“年底至今年初,我乡挖陇等4个村实施国家储备林项目.27亩,涉及到户和到村集体的补助资金达余万元。富饶的生态资源将成为花溪人民群众的‘绿色银行’。”花溪乡乡长段永军说。
花溪乡林业环保站负责人周忠禹介绍,年以来,全乡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特色经果林种植、国储林等生态林业工程,累计种树达万株,育林造林10万亩,还聘请95名护林员进行划片跟踪管护,已累计发放生态补偿金和种管补助金达0万元,家家户户都享受到生态惠民政策带来的甜头。接下来,国储林二期项目将在全乡大面积实施,将有更多的群众深刻感受到绿水青山带来的更多实惠,花溪乡干部群众的干劲更足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四五”期间,花溪乡将依托生态资源禀赋得天独厚的优势,建设和保护好绿水青山,继续推进生态养蜂、林下食用菌、林下养鸡等产业,打造特色经果林精品水果产业链,激活生态康养户外运动等,走农旅一体发展之路,做足“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这篇山水文章,让乡亲们富起来。
生态发展的生动实践
“平井无井水,石头当脚梁。吃着屋檐水,穿着破衣裳。走的是毛狗路,住的是杈杈房。一年苦到头,没得半年粮。”这是本世纪初,流行在黔西市素朴镇古胜村的一句顺口溜。
曾经为了填饱肚子,村民把有泥土的地方全都种上了庄稼。毁林开荒无节制,村子一步步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荒的恶性循环,古胜村变成了乱石丛生的“石漠化”山村。
穷则思变。年,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将古胜村定为“喀斯特岩溶山区循环农业”和“星火计划”课题试验田。抢抓机遇,古胜村聚合资金、智力、人才优势,着力开展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修复等试验示范。按照“高海拔自然恢复、中海拔退耕还林、低海拔种经果林”的思路,对全村生态环境进行“立体式”修复。
截至年7月,古胜村已拥有亩柏树和亩松树,种植樱桃、枇杷、桃李等经果林余亩,森林覆盖率从原来的不到10%增加到现在的89.68%,全村农民人均收入也从原来的两三百元到如今的突破万元大关,成了远近闻名的生态文明村。良好的生态环境,更是吸引了投资商投资余万元在村里建设了乡村酒店。
放眼黔西大地,像古胜村这样通过生态文明建设蜕变成生态村、富裕村的村寨不胜枚举。
从曾经光秃秃的山旮旯到如今的生态经果林、农旅新兴产业,绿化乡走出了一条特色生态农业发展新路子,而这一切和当地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抓好生态文明建设有着根本性的关联。
年以来,绿化乡共种植脆红李1亩,目前3亩已进入丰产期,昔日的“荒山石山”变成了“金山银山”,绿化乡成了名副其实的“绿化”乡。
近年来,黔西市牢固树立“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理念,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紧紧围绕“生态建设”这一主题,瞄准“生态文明”,留住了青山,保住了绿水。
自实施生态文明建设以来,黔西?通过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聘用义务监督员,下拨专项资金,对山、水、林、田、路实行精准保护,同时全面打好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固废治理战和乡村环境整治战。通过大力实施生态重建和荒山绿化工程,曾经光秃秃的荒山披上了绿装,依靠特色种植而发展起来的绿色产业,也让群众的腰包鼓了起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汪瑞梁冯海军谢远谋祁德超熊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