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近年来,景东彝族自治县坚持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与打赢脱贫攻坚、促进农民增收相结合,通过林业产业带动、森林生态补偿、生态工程项目实施等措施,不断增加贫困群众在林产业发展中的受益度,让贫困群众在参与林业生态治理和保护中增收,在发展林业生态产业中致富,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目标,力争在一个战场同时打赢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两场战役。
项目支撑
保绿增收两不误
傍晚,结束了一天巡山护林的工作,熊有富回到家中,边吃饭边向家人们讲述着当天在山里的见闻,多年的护林巡山工作,让他在第一线保护着森林的同时也体会着森林中最细微的变化。
熊有富是景福镇岔河村大寨子村民小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说到目前的收入,朴实的他显得有些腼腆:“我每次巡山负责5个界桩的区域,当护林员每个月下来能有多元的报酬。护林员这个岗位增加了我们家的收入,加上其他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项目的补助,还有自家本身就有的种植养殖,生活过得不错。”
护林员的公益性岗位,源于景东县设立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和森林管护员”措施。县林业和草原局局长赵海介绍:“创立针对贫困群众的公益性岗位,是我们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重要举措之一。年,我们围绕‘生态补偿脱贫一批’,选聘建档立卡生态护林员人,既实现景东县林业部门林地森林管护全覆盖,也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增收。”
做好“林”字文章,该县的各种生态脱贫项目层出不穷。根据《景东县林业生态脱贫攻坚实施方案》,该县制定出台了《景东县年度林业产业扶贫实施计划》《景东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选聘实施方案》等,指导全县生态补偿精准扶贫工作有序推进。通过实施公益林、天然林、退耕还林还草等项目,4年来各类生态补偿精准扶贫项目补助资金累计达2.73亿元,建档立卡贫困户受益资金.86万元,提高贫困人口参与度和受益水平,实现生态效益补偿增收。
据不完全统计,年至年期间,该县实施生态公益林补偿面积95.98万亩,补助资金共.1万元,建档立卡贫困户受益资金万余元;实施天然林停伐补助面积.24万亩,补助资金.8万元,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受益资金万余元;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项目面积3.07万亩,补助资金万元,建档立卡贫困户受益资金万余元;新一轮退耕还草工程项目面积5.5万亩,补助资金万元,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户。
同时,通过探索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的路子,该县引进浙江大学技术力量,研发景东自有品牌的破壁灵芝孢子粉产品,对野生灵芝、景东小香菌、茯苓等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野生食药用菌资源进行了鉴定、分离和人工培养;加大林下药草种植力度,在哀牢山、无量山周边发展草果、重楼、滇黄精等药材试验示范种植基地。
生态移民
移出幸福新生活
景东县文黑安置点是该县最大的生态移民社区,户名从11个乡镇搬迁过来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居住在此。走进社区,宽广平坦的道路旁数十栋高楼林立,球场、超市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抱着刚挖出的甜笋,磨腊村村民一脸喜悦。
徐明强是这里的住户,去年元旦,他们一家搬入新居。谈起搬迁一年多来的感受,他说;“老房子那边交通非常不方便,人多地少,一家人的收入也很少。进城这一年多来我在一家公司当司机,每月有几千块的收入,媳妇在一家公司上班,收入还不错。加上老家的林地还有茶叶、核桃等产业,生活比原来在山里好很多了。”徐明强的感慨,得到了同为搬迁户的陶荣良的印证,他朴实地说:“我们从山区搬到城市,不再把生产生活都依靠在山林上,让生态环境得到更有效的保护,政府这种生态搬迁的做法真是一举两得。”
县发改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景东像这样的易地扶贫搬迁点共有9个,为了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景东县坚持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针对就近分散安置的易地搬迁户,抓好原有的核桃、茶叶、咖啡、蚕桑等产业提质改造,提高产品产量质量;大力发展以冬马铃薯、水晶豌豆种植为主的冬农开发及烤烟种植等中短期产业;扶持发展鸡猪牛羊养殖等传统畜牧业增加群众收入。同时,强化创业就业技能知识培训,让被安置人员在家门口就能学习创业就业技能知识,确保每户实现至少一人以上就业,并与省内外企业联系,提供就业岗位。
“从生态移民的目的来看,通过将生存条件较差,如陡坡地、植物覆盖较弱地区的居民搬迁到生存条件更好的地区,一方面可以减轻对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的破坏,使生态系统得以恢复和重建;二是可以通过易地搬迁,逐步改善贫困人口的生存状态;三是减小自然保护区的人口压力,使自然景观、自然生态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的实施,让老百姓走出不适合居住的地区,享受到更好的公共服务,同时保护了生态环境,实现了“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的共赢,该县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因地制宜
绿了荒山富了百姓
“以前我在外面打临工,一个月下来顶多也就收入多元,自从种了甜龙竹,现在只要在自家地里挖挖笋子,这点工资就回来了。”刚卖完甜笋回来的刘加堂喜悦地说。
刘加堂是锦屏镇磨腊村磨腊河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他的喜悦,源于景东县陡坡治理发展特色种植产业的项目。磨腊河下域地处“V”型谷壑区,山高、箐深、坡陡。河谷两边陡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山洪、滑坡等自然灾害频发,陡坡地上只能种植玉米、小麦、豌豆等低产值的农作物,常常因一场暴雨就颗粒无收,给村民脱贫致富带来了阻碍。如何在生态治理的同时确保增收致富成了一个新的考题。
年,景东依托省级陡坡地生态治理项目,该县对竹产业发展情况和综合区位优势进行了全面分析,在磨腊村建设甜龙竹示范基地,力图用生态成果促进百姓脱贫致富。通过调查设计,治理地块涉及三棵树,白丫口,上、下秧草塘4个村民小组81户,纳入年省级陡坡地生态治理项目亩,该项目为种植户提供每亩元的补助,解决资金难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林业部门派出技术员全程进行指导和服务,同时对原有亩竹林进行提升改造。通过生态治理项目的示范带动,年全村甜龙竹种植规模亩,产值.6万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面积亩,产值53.33万元,甜龙竹已成为磨腊村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支柱产业。
“以前种玉米,每年要出农药、化肥、种子钱,一年到头只能混个温饱,遇到滑坡或干旱就颗粒无收。现在,竹子好栽种、好管理,不用施肥不用打药,根本不愁卖,收入一年比一年多。”刘加堂说。
“一棵棵竹子种下去,一片片荒山绿起来。由于独特的气候和精心的管理,磨腊村的竹笋在四、五月份就能上市,市场上供不应求,环境劣势由此转化为生态优势,很快变现为经济优势。项目的实施治理了水土流失,培植了特色产业,增加了农民收入,昔日水土不保的陡坡地,变成了‘招财进宝’的福地。”锦屏镇党委书记杨斐这样说。
几天的采访,记者看到,景东县立足自身资源禀赋,用项目带动绿色产业,产业引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思考还有许多,尝试也还有许多,通过多年在生态扶贫中的努力,已在既要“生态美”又要“百姓富”的目标中,逐渐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和谐之路。
基层发现
针对就业群体不精准、就业方式单一、组织化程度不高、就业跟踪服务不到位等难点,景东县总结出好方法并积极推进——
就业扶贫“接地气”
文黑安置点内即将投入使用的扶贫车间
在景东诸多生态扶贫工程中,就业扶贫是其不可或缺的一环。该县通过积极探索,千方百计为外出务工群众寻找工作岗位、实实际际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务工群众“安安心心打工去、开开心心回家来”成为现实。
“什么人想培训、什么人想就业?景东在‘线上’和‘线下’两个方面做出尝试。”县里在村民小组建立脱贫工作委员会、对小组实行网格化管理,借助挂包干部、驻村工作队员、村“两委”班子成员、村小组干部、网格化管理员“五支队伍”力量,结合已脱贫人口“回头看”等重点工作,对就业群体实行逐村、逐户、逐人大摸排、大宣传,发放就业宣传单2.5万多份,发送外出务工宣传短信1万多条,建立农村劳动力动态调查管理台账;建立县、乡、村、组和贫困户“五级外出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