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精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9类体质特征与调节方法 [复制链接]

1#


  ●平和质特征:正常的体质。调节:饮食有节制,不要常吃过冷过热或不干净的食物,粗细粮食要合理搭配。


  ●气虚质特征:肌肉松软,声音低,易出汗,易累,易感冒。调节:多食用具有益气健脾作用的食物,如*豆、白扁豆、鸡肉等。少食空心菜、生萝卜等。


  ●阳虚质特征:肌肉不健壮,常常感到手脚发凉,衣服比别人穿得多,夏天不喜欢吹空调,喜欢安静,性格多沉静、内向。调节:平时可多食牛肉、羊肉等温阳之品,少食梨、西瓜、荸荠等生冷寒凉食物,少饮绿茶。


  ●阴虚质特征:体形多瘦长,不耐暑热,常感到眼睛干涩,口干咽燥,总想喝水,皮肤干燥,经常大便干结,容易失眠。调节:多食瘦猪肉、鸭肉、绿豆、冬瓜等甘凉滋润之品,少食羊肉、韭菜、辣椒、葵花子等性温燥烈之品。适合太极拳、太极剑、气功等项目。


  ●血瘀质特征:皮肤较粗糙,眼睛里的红丝很多,牙龈易出血。调节:多食山楂、醋、玫瑰花等,少食肥肉等滋腻之品。可参加各种舞蹈、步行健身法、徒手健身操等。


  ●痰湿质特征:体形肥胖,腹部肥满而松软。易出汗,且多黏腻。经常感觉脸上有一层油。调节: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可多食冬瓜等。因体形肥胖,易于困倦,故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循序渐进,长期坚持运动锻炼。


  ●湿热质特征:面部和鼻尖总是油光发亮,脸上易生粉刺,皮肤易瘙痒。常感到口苦、口臭,脾气较急躁。调节:饮食以清淡为主,可多食赤小豆、绿豆、芹菜、*瓜、藕等甘寒的食物。适合中长跑、游泳、爬山、各种球类、武术等。


  ●气郁质特征:体形偏瘦,常感到闷闷不乐、情绪低沉,常有胸闷,经常无缘无故地叹气,易失眠。调节:多食*花菜、海带、山楂、玫瑰花等具有行气、解郁、消食、醒神作用的食物。气郁体质的人不要总待在家里,要多参加群众性的体育运动项目。


  ●特禀质特征:这是一类体质特殊的人群。其中过敏体质的人易对药物、食物、气味、花粉、季节过敏。调节:多食益气固表的食物,少食荞麦(含致敏物质荞麦荧光素)、蚕豆等。居室宜通风良好。保持室内清洁,被褥、床单要经常洗晒,可防止对尘螨过敏。


  专家答疑


  判断出体质后如何调理?


  中医体质课题组成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倪诚副教授:体质是可以调整的。体质既禀成于先天,亦关系于后天。体质的稳定性由相似的遗传背景形成,年龄、性别等因素也可使体质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然而,体质的稳定性是相对的,个体在生长壮老的生命过程中,由于因受环境、精神、营养、锻炼、疾病等内外环境中诸多因素的影响,会使体质发生变化。体质只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同时具有动态可变性。这种特征是体质可调的基础。


  药物及有关治疗方法可纠正机体阴阳、气血、津液失衡,是体质可调的实践基础。比如我们创制的化痰祛湿方能减少体内脂肪积聚,改变脂质代谢,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痰湿体质,使病理性脂肪肝得到逆转,并能防止肝纤维性变。


  重视不同体质对疾病与证候的内在联系及对方药等治疗应答反应的差异是实施个体化诊疗、贯彻“因人制宜”思想的具体实践,根据不同体质类型或状态,或益气,或补阴,或温阳,或利湿,或开郁,或疏血,以调整机体的阴阳动静、失衡倾向,体现“以人为本”、“治病求本”的治疗原则;及早发现、干预体质的偏颇状态,进行病因预防、临床前期预防、临床预防,实现调质拒邪、调质防病及调质防变,以实践中医“治未病”。如阳虚体质怕冷的人,在饮食上,可多食牛肉、羊肉、韭菜、生姜等温阳之品,少食梨、西瓜、荸荠等生冷寒凉食物,少饮绿茶,还可食当归生姜羊肉汤等。


  关于作者:


  王琦,江苏高邮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中医体质学》学科带头人。现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遴选的全国五百名著名老中医之一,为国家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中国医师协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临床药物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性学会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英国皇家医学会会员。国际中医体质研究会主席。


  从事临床、科研、教学工作30余年,研究领域为中医基础理论及中医男科学,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体质学说。第一次明确提出中医体质学说概念,主编《中医体质学说》、《中医体质学》将中医体质学分化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主编我国第一部中医男科专著《中医男科学》、《王琦男科学》,奠定了中医男科学理论体系。并提出创立了许多男科病新的诊治理论,如“阳痿从肝论治”,男性不育的病因为“肾虚夹湿热瘀毒虫”,前列腺炎分期论治等,促进了男科疾病诊治的临床变革。研制发明了我国第一个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的中药新药“疏肝益阳胶囊”和治疗男性不育新药“*精赞育胶囊”,获得两项国家发明专利。挽救了濒临失传的中医腹诊法,出版《中国腹诊》,使腹诊发展为一门系统的中医学科。主编《中医藏象学》,对中医藏象学作了理论的构建与完善,第一次将其从学说地位确立为学科地位。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