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云南网」
眼下,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插甸镇老木坝村的核桃林均已挂果并长势良好,远远望去,青翠茂密的枝叶下一颗颗青果累累挂在枝头,林下的滇黄精、灵芝长势喜人,预兆着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科技+林草”助力乡村振兴
科技赋能盘活林下经济
武定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属于核桃发展新区,当地农户对核桃栽培管理和技术应用水平较低,复合经营水平不高,加之随着核桃树体长大,树下可以耕种的地方越来越少,老百姓不知道种什么好。
年以来,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技术推广总站依托当地生态资源优势,在当地党委政府和省委组织部驻村工作队的协调下,开展“核桃中幼林抚育管理及复合经营技术推广示范”项目。通过品种改良、抚育管理、疏密修剪、初加工等技术措施,让当地的核桃提质增效,并打造以核桃为主的林菌、林药、林草复合经营推广模式,以点带面,改变当地传统的农作物种植和广种薄收的种植习惯,盘活林下经济。
站在插甸镇老木坝村的观景台瞭望,亩核桃林包围着其中的老木坝村的3个村小组。这里地处高寒冷凉山区,99%的村民是傈僳族,全村森林覆盖率达到99%。然而,由于产业基础薄弱,群众增收致富难。
在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技术推广总站的帮扶下,以“核桃中幼林抚育管理及复合经营技术推广示范”项目为依托,当地构建起短期、中期、长期的产业布局,在核桃林下开展白肉灵芝、滇黄精、乌天麻、牧草等种植,对项目地点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千方百计促进产业提质、产品增效、林农增收。老木坝村以“党支部+科技推广”模式组建合作社,让当地大户、建档立卡户、种植户加入合作社,使这部分人先学先行,成为当地技术能手、操作行家,最终成为当地发展产业的主力军,带头人,技术推广员和乡土专家。
目前,老木坝村核桃种植面积达亩,主栽品种三台核桃、漾濞核桃,部分云新系列品种,47户扶贫建档立卡户的核桃林均在项目示范林建设中。通过测产,项目实施后,当地核桃产量由年平均亩产鲜果4.7kg/亩,增产达到平均亩产鲜果39kg/亩。亩产鲜果kg,按8元/kg计,产值17.16万元。林下种植的50亩滇黄精,亩产1.5吨,按照市场价格15元/kg,预期产值.5万元。当年采收的白灵芝6亩,预计亩产干品35kg,以元/kg计,预计产值16.8万元。
“核桃中幼林抚育管理及复合经营技术推广示范”项目的实施,在山地核桃中幼林抚育和林下复合经营管理中,需要社会劳动力参与,可每年提供约个劳力,4年共计提供多个就业机会,当地群众选择就近打工,带来打工收入约50万元。
当地核桃种植合作社社长方跃武告诉记者,“核桃中幼林抚育管理及复合经营技术推广示范”项目实施前,一亩核桃林产值仅5公斤左右,项目实施后,一亩产量达到40多公斤,加上林下产业的创收,每年每亩增收多元。目前,合作社吸引了63户农户人参加,每年每人打工收入1.6万元,实现家门口就业,稳定增收。走出了一条以短养长,长效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科技+林草”助力乡村振兴
项目引领夯实致富基础
在老木坝综合开发服务部,记者看到,由云南省林草局技术推广总站与省农科院生物所、西南林大生命科学学院共同研发的滇黄精果脯、饮品、灵芝粉、酒等产品琳琅满目。依托电商扶贫平台,老木坝综合开发服务部对这些产品进行订单销售,产销对接,确保群众稳定增收。
林草科技推广项目,不仅绿了荒山,而且富了群众腰包,为老木坝村开辟了一条致富之路。
记者了解到,“十三五”以来,云南省林草局共实施中央和省级财政科技推广项目项,涉及核桃、澳洲坚果、花椒、油茶、油橄榄、竹子等主要树种的丰产管理、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成熟采收及采后处理,林下(林菌、林药、林草)高效栽培、困难立地植被生态修复技术等。建立了良种示范、丰产栽培、林草加工、复合经营、产业开发等各类示范基地个,推广良种个,良法个。特别是“核桃品种资源创新及提质增效技术研究与示范”技术成果推广覆盖34个县(市、区),面积达.2万亩,试验示范基地平均每亩增产达14.6Kg/亩,成为当下引领核桃管理转型提质的新技术、新措施,在产业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省林草局技术推广总站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省林草局将继续充分发挥林草科技优势、推广优势、资源优势,通过定向服务、项目引领、示范推广等方式,助力现代林业产业发展、巩固推广脱贫攻坚成效,助推林草产业振兴。
云南网记者胡晓蓉摄影报道